最近对接的业务方向开始发生转变,业务方提出了社区化方向的产品规划,那么身为设计师的我们,当然要敢为人先,开始着手做起“社区产品”相关的一些竞品调研,好早日为社区需求备战,那么这里也和大家分享下我近期做的竞品分析吧~
探索优秀内容社区型产品的产品模式和设计语言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以最低成本最快方式学习现有成功案例的优秀经验,以便于能够更高效率的推进社区产品的框架搭建和信息设计。
在2020年互联网市场大规模沉淀的今天,熟人社交、手机游戏、网络支付、搜索引擎等成熟C端领域的格局基本已经完成定型,呈现出巨头垄断流量的现象,对于市场后入者而言,涉足以上领域无疑将与该领域巨头发生直接或间接的竞争关系,从而会带来极多的风险因素,如资本市场不看好、获客成本高、渠道被垄断等等。
为了规避以上风险因素,市场后入者的信息服务切入点开始走向社会化和垂直化,尤其是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日趋兴盛的近几年,催生出在线直播、短视频、个性化信息流等丰富多样的产品形态,不断从巨头企业未涉及的垂直领域获取用户的使用时长,实现争夺流量的目的。
综合以上背景信息,我们希望能够从竞品角度进行分析,逐一分析领域独角兽们是怎样进行流量垄断,后起之秀们又是如何完成对独角兽的市场切入,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进行流量争夺。
今天主要分析的是知识问答社区中的佼佼者:知乎。
分析版本:V 6.28.0
产品定位:知乎是一款网络问答社区型产品,slogan是“有问题上知乎”。
市场地位:在知识问答和知识付费领域,知乎属于目前国内的领跑者。
从产品的发展时间轴和功能衍化来看,知乎的定位发生过几次改变:
在新版本的知乎中,其功能的兼容性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选择,给用户带来丰富的用法感知:
知乎在对外宣传时,会塑造以下形象感知,从而来影响和吸引更多的新用户:
从百度指数提供的近一年数据(19.02.08~20.02.08)显示,知乎的用户多集中于北上广深杭等一线城市。
其中,一线城市20~29岁的男性为知乎主力用户。
这部分主力用户又可以大致分为两类,一类是能够贡献高质量内容的“内容生产者”,另一类是对内容进行获取/消费的“内容消费者”,这两类用户之间以及同类用户间又会发生社区互动。
知乎吸引“内容生产者”的方式在于满足了此类用户分享和建立个人威望的人性需求。由此激励“内容生产者”们输出高质量的内容(会涉及到运营管控把关),从而满足“内容消费者”们寻找、探索和交流专业内容的需求,并激励“内容消费者”们对内容进行讨论、对“内容生产者”的内容表达认可激励(人群具备从众心理),以此形成社区闭环。
如下是产品功能架构:
我们可以从如下维度来看待架构中体现的功能:
内容生产
问答功能作为知乎的核心功能,在两端产品规划中也表现出了较高的优先级设计,提问按钮在WEB端首页搜索框外增加了一个显著的提问按钮,移动端也将提问按钮整合至底部导航栏中央位置的创作TAB内。
为了提高问题的回答率,还提供了相关话题优质回答者的邀请方式及相似问题的链接推荐,以上功能成为知乎生产UGC内容的核心途径。
再来看看与提问功能对应的回答功能,用户可以主动回答也可以被提问者邀请回答,系统还会根据用户感兴趣的方向提供问题推荐,移动端在回答方式上更是提供了传统文字回答外的视频回答(如下左图),新型回答方式为知乎拓展内容类型提供了可能性,为其进行短视频的尝试奠定了基础(如下右图)。
除了回答问题之外,知乎还鼓励创作者们分享视频、文章、想法,意图丰富问答场景外的内容生产渠道,同时帮助知乎从问答内容社区的定位过渡到互动内容社区。
随着创作者等级的提升,知乎也会解锁相应更多权限,并提供更多自助服务来帮助创作者获取更多的曝光和收益,以此来激励用户不断持续的创作。
内容输出
从首页展示的信息我们可以看出,一方面,知乎在首页迭代中始终保留着推荐、关注和热榜这三个不同维度的内容展示,并允许随时搜索,保障用户在获取信息时的易用性。
另一方面,知乎也在努力尝试知识消费,在WEB端右栏露出知识付费内容,在移动端更是将知识购买和付费内容整合在底部第二个会员TAB中,同时在我的模块内也进行了强露出(如下图所示),在回答列表中也开始尝试加入付费查看完整答案功能。
社区互动
知乎提供了关注、赞同、喜爱、收藏、评论等回答互动方式,以此来刺激和鼓励内容生产者与内容获取者之间的关系建立。
此外,知乎也开始切入知识社交,在移动端的关注内容中加入了类似于微博状态的“想法”功能,并开始强化私信入口,鼓励用户和知友进行更多直接交流。
除了知识社交外,知乎在反馈互动方面也在不断发力,除了在通知列表中置顶了与用户相关的邀请、赞同与喜欢、评论与转发相关的信息提示,更是在移动端首页尝试性的增加了直播入口,允许大V用更直接的方式与关注者进行沟通互动。
随着以上功能的不断丰富,可以看出知乎正在试图完善“内容生产—内容输出—社区互动”的社区生态系统,内容生产的设计围绕创作型用户进行激励,以便保障更多形式内容的产出,而内容输出的设计则抓住内容消费型用户的兴趣点和易用性,以此获取更多的活跃留存甚至实现消费转化,而反馈互动则推动一个活跃社区氛围的建立,在保障老用户不流失的前提下吸引更多新用户的加入。
虽然功能设计的出发点很好,但依然可以发现知乎的功能框架非常臃肿,虽然提升了高阶用户的可探索性,但对新手用户而言依然不够友好,因为并不是每个用户都能够全盘接受知乎的所有复杂功能设计,因此个人还是建议增加用户的自定义功能展示(如微信的发现页设置)。
信息布局
绝大多数用户来到知乎的目的是为了阅读信息,那么为了满足用户需求,需要在首页做好信息布局的主次区分,从而保障用户能够快速便捷找到所需的信息。
假设阅读信息的用户分为两类:A.随便看看的用户;B.知道自己想看什么的用户。
针对A类用户,WEB端和移动端在信息层级的设计都在着力突出“内容区域”,如WEB端的首页会尽可能多的露出信息,以左右视线、大小卡片的形式来区分信息的主次关系;而移动端的首页则受到屏幕大小限制,在屏幕篇幅占比中更突出内容信息,而将其他次要信息收入底部导航或二级页面中。
首页提供的信息从推荐(权重算法)、关注(关系链)、热榜(热点话题)三个维度出发,给予用户更丰富的信息选择权。
这种设计能够保障访问首页的A类用户获取信息时的易用性和易读性,避免产品衍生功能过于争夺目光,反而影响满足用户查找信息的需求。
针对B类用户,则将搜索框置顶于顶部导航,使用户能够在首页快速定位并进行搜索操作,在搜索流程中也提供了关键词模糊匹配联想、多维度匹配结果等设计,帮助用户能够更加便捷的寻找所需的信息。
信息聚合/区分
知乎的页面上承载较多的信息和功能,过多的信息量容易导致用户发生“认知过载”,因此需要从用户的认知习惯角度对信息进行聚合设计,减轻用户的认知负担。
知乎对具有关联性的信息采用了聚合卡片的设计:
卡片除了用于聚合信息,使用户的认知产生模块化概念外,还可以用于区分不同模块的信息;针对列表中的同类信息,知乎则使用了简单的线区分(也可以用留白间距区分)。
流程效率
知乎的主流程操作可以用“内容生产”、“内容查找”和“社区互动”三方面概括。
一个任务的操作流程越多,用户就越容易感到厌烦;操作流程越少,用户操作次数就越少,就越容易完成任务。
知乎对高频任务流程的操作设计尽量控制不超过3步,这种设计可以提升用户的操作效率,更容易帮助用户达成任务目标(进行内容生产、找到所需内容、完成互动)。
此外在WEB端,知乎的功能流程设计会尽量避免页面跳转,如用户需要查看某个回答的详细内容时,可以点击“阅读全文按钮”后在当前页展开更多详情,也可以在当前页直接完成回答、评论、收藏等操作,减少页面操作中的跳转环节,使用户感受到更高效率的体验。
快捷操作
知乎的移动端交互设计保持着灵活快捷的特点,设置了一些快捷手势交互:
容错性
知乎在两端体验流程中加入了容错设计,知乎会尽量保留用户的已输入内容,避免用户误操作(如刷新页面、APP崩溃)导致输入信息丢失。
知乎WEB端和移动端内都设有“草稿”功能,用户所有已输入但未发布的信息都会定时上传服务端,用户可以随时在草稿内找到自己输入的内容,不必担心因为更换浏览器或设备而导致内容丢失。
用户在删除回答时,已删除的回答也不会彻底消失,依然保存在服务端内,用户可以在对应话题下方撤销删除操作,而之前回答已有的点赞、评论数据也会一并恢复。
一致性与标准化
知乎设计的一致性和标准化体现在了以下几个方面:
协助判断和修复异常
当用户遭遇异常情况时,知乎会用简单明确的语言解释错误信息,精确指出问题的原因并且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。
以知乎移动端为例,当网络异常影响页面数据加载时,页面会告知“网络错误”提示,并提供“刷新重试”按钮帮助解决暂时性的网络异常导致数据缺失问题;如在搜索结果页,当无相应搜索匹配结果时,知乎也会提出相应的后续建议方案。
人性化考量
知乎作为社区型产品,更强调“人”的概念,而非简单的服务提供者,因此也会在功能设计中加入对人性问题的考量。如当用户在知乎APP中搜索“自杀”关键时,会强制弹出心理援助引导。
随着版本的不断迭代和产品策略的不断改变,知乎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愈发明显,这些问题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:
内容量升质降
UGC全量开放后,变量提升了知乎内容的产出量,但同样也带来一个新问题:专业有价值的回答也开始被一些“水”回答稀释,增加了专业有价值信息曝光的难度,对部分专业度较高的“内容生产者”造成打击,甚至一些用户违背专业严谨的精神,开始编造有吸引力话题的回答来获取更多赞数,导致在知乎用户中开始出现“编乎,分享你刚编的故事”的嘲讽话音,影响产品社区氛围。
缺乏问题过滤
在知乎上,会出现同一个问题被提问多次,如:如何查看自己是知乎的第几号注册者。同类问题的泛滥导致答案也会随之分散,不利用用户快速查找定位最有价值的答案。
激励和推荐有待改善
在知乎上的官方激励体系较少,通常是依靠用户针对推荐的答案自发点赞激励,随着知乎用户群体的稳定,一些大V用户已包揽某个专业领域内的粉丝群体,导致后进的内容生产者很难吸引到注意力,更难获取用户自发的激励,推荐算法的不合理也导致一些优质内容缺乏曝光,最终导致新内容生产者流失到其他平台。
作者:愚者秦
来源:feather-wit